贺龙统兵两万,为何参加起义时只有7500人?两次拒蒋是关键
发布日期:2025-02-04 22:39 点击次数:178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革命形势风云突变。贺龙将军作为北伐战争中的一支劲旅,本率领着独立第15师(后改编为第20军)2万余众征战四方,却在短短数月内兵力骤减至7500人。这一变化背后,蕴藏着两次惊心动魄的拒蒋密谈:一次是在武汉办事处,贺龙将说客李仲公交予唐生智处置;一次是在部队危急时刻,他又将蒋介石派来的老同窗朱绍良轰走。最终,他带领着这支精锐之师,毅然加入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戎马征战 铸就军魂1918年的中国,军阀混战正值高潮,南北两大势力为了争夺军事要地湖南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年轻的贺龙就在这片土地上担任湘西护法军第五军第一团第一营营长,负责桃源县城的驻防和剿匪任务。两年后,湘西军阀势力更迭,陈渠珍上台后为了消除异己,反而提拔贺龙为湘西巡防军第二支队司令。这个临时成立的部队虽然规模不大,却让贺龙在团级军官的位置上站稳了脚跟。1923年,护法军与北洋政府的战火蔓延至四川。川军将领石青阳为了援助熊克武,向陈渠珍求援。陈渠珍把这个烫手山芋丢给了贺龙,让他带兵前往四川支援。在四川期间,贺龙先是被任命为川东边防军警卫团团长,驻守涪陵。随后又被孙中山提拔为四川讨贼军第九混成旅旅长,追随熊克武南征北战。川中之战失利后,贺龙撤退至铜仁。机缘巧合下,他在这里结识了共产党员周逸群,二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革命道路埋下了伏笔。1924年,熊克武重整旗鼓,组建川滇黔建国联军。贺龙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1师师长兼湘西镇守使,统领两个旅,部队规模超过万人。1925年初,贺龙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他率部一天之内就攻下澧洲,接连占领克津、慈利等重要城镇。因作战英勇,他的部队被誉为"钢军"。孙中山逝世后,广州政局动荡,建国联军分崩离析。唯有贺龙的第1师成功保存了下来。为躲避湖南军阀赵恒锡的围剿,他率部投奔铜仁的黔军,在那里等待着重返战场的机会。1926年7月,北伐战争打响。贺龙以第9军第1师师长的身份,在著名的"双贺大战"中一举击溃贺耀祖的湘军主力。此时,贺英和周逸群又带来一批新兵充实部队。同年12月,贺龙率部协助黔军攻占宜昌,缴获枪支3000余支。唐生智为了拉拢这支劲旅,将其改编为独立第15师,直属前敌指挥部管辖。经过一系列战斗,独立第15师发展成为一支拥有5个旅15个团,总兵力达2万余人的强大部队。这支由湘西子弟组成的队伍,以其彪悍的战斗力和特立独行的作风,成为了军阀混战时期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峥嵘岁月 智破蒋氏计贺龙带领的独立第15师声名鹊起,引来各方势力的觊觎。这支没有任何派系背景的部队,却在北伐战场上屡建奇功,让蒋介石既想拉拢又心存忌惮。蒋介石打着"整编"的旗号,把贺龙的部队调往鄂西执行警备任务。在宜昌的何健和王天培得知这一消息,立即开始了他们的小动作。何健派出手下对贺龙进行诽谤抹黑,而自恃实力雄厚的王天培则暗中策划着剿灭独立第15师的计划。幸亏吴玉章及时出面调解,独立第15师才得以调回武汉,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蒋介石见计谋落空,立即转换策略。他注意到贺龙与共产党员周逸群交好,部队中也有不少共产党员,这正好给了他借口对贺龙下手。1927年2月19日,蒋介石打出"整编"的算盘。一纸命令就将独立第15师削减为5个团3个直属营,兵力从2万人骤减至1.1万人。北伐军推进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后,政局再起波澜。汪精卫和蒋介石分别在武汉、南京成立政府,形成了"宁汉分裂"的局面。因为唐生智站在汪精卫一边,贺龙也选择了效忠武汉政府。眼看汪精卫的势力日益壮大,焦躁不安的蒋介石派出了他的说客李仲公。3月15日那天,李仲公来到独立第15师武汉办事处,带来了蒋介石开出的条件:只要贺龙愿意投靠南京政府,就可以得到江西主席的职位和扩编军队的权力。贺龙对这些诱惑不为所动,不仅拒绝了蒋介石的提议,还把李仲公交给了唐生智处置。这一举动,彻底表明了贺龙的立场。1927年5月下旬,贺龙率部继续北上作战。在沙河战役中,独立第15师大获全胜,共俘虏敌军3000余人,缴获了四个团的武器装备。6月,汪精卫看似在奖励贺龙,将独立第15师扩编为第20军,任命贺龙为军长。但这背后暗藏玄机,汪精卫其实和蒋介石一样,对贺龙的势力心存忌惮。扩编第20军的真实目的是为了消耗贺龙的实力。在河南战场上,第20军被派去打最艰苦的仗。加上物资补给不足,部队人数迅速减少到7000人。这种明升暗降的手段,暴露了汪精卫"挖墙脚"的真实意图。贺龙的部队虽然损失惨重,但这支铁军的战斗力丝毫未减。壮士断腕 踏上革命路1927年6月下旬,贺龙率领第20军在武汉战场上又一次打了胜仗。这支部队粉碎了北洋军对武汉的反攻,让各方势力再次瞄准了这位悍将。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和唐生智纷纷派人来拉拢。而蒋介石更是精心挑选了一位特殊的说客——朱绍良。朱绍良是蒋介石在日本振武学校的同窗,还曾是黔军的高级将领。他借着这层关系找到贺龙,一见面就开始大肆吹捧蒋介石的功绩。这一次,蒋介石开出的条件比上次更加丰厚。他许诺要在上海和南京各为贺龙置办一栋别墅,还要拨款300万大洋帮他解决部队的欠饷问题。不仅如此,蒋介石还承诺给贺龙汉阳兵工厂的指挥权。但面对这些诱人的条件,贺龙依然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朱绍良虽然比李仲公幸运,只是被警卫分队"请"出了城,但他并没有就此罢休。他转而抓住贺龙部队欠饷的问题,开始在部队内部煽动不满情绪。在这场暗流涌动的较量中,一颗子弹险些要了贺龙的命。幸运的是,这颗暗杀的子弹只是打掉了他的帽子。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汪精卫公然背叛革命,宣布与蒋介石联手"宁汉合流"。两人共同发动了针对共产党人的大规模屠杀。在武汉袁记水泥厂的办公楼里,贺龙召集部队骨干开会。他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要为工农劳苦大众的解放而战斗,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要坚决跟共产党走到底。事实上,贺龙早在五四运动后就接触过共产主义思想。这些年来,他对共产党人始终保持着友好态度。当蒋介石到处迫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时,贺龙多次冒险相救。在汪精卫叛变后,他更是把大批逃离武汉的党员和工农群众接到自己部队里藏匿。在这段时间里,汪精卫也曾设计陷害贺龙。他指使江西省主席朱培德,以开会为名邀请贺龙和叶挺前往庐山。这哪里是什么会议,分明就是一场鸿门宴。汪精卫的真实目的是要解除贺龙和叶挺的兵权。多亏叶剑英及时送来消息,两人才躲过这次险境。1927年7月23日,贺龙率领仅剩的7500人马抵达九江。5天后,中共代表谭平山找到贺龙,向他传达了党中央即将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的决定。贺龙表态说:"我完全听从中国共产党的话,党让我怎么干,我就怎么干!"这句话,不仅是一个军人的承诺,更是一个革命者的誓言。南昌枪声 革命新征程1927年7月底,贺龙率领着第20军抵达南昌。部队虽然只剩下7500人,但这支铁军的战斗意志丝毫未减。周恩来、贺龙、叶挺等人立即投入到起义的筹划工作中。他们反复研究作战方案,制定了详细的行动计划。起义原定于7月30日凌晨打响,但由于叛徒告密,不得不临时调整。各支部队调整部署,等待新的进攻时机。8月1日凌晨4点,南昌城内枪声骤起。贺龙带领第20军迅速控制了城内重要据点,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南昌城内的战斗异常激烈,贺龙的部队与叶挺独立团密切配合。他们分头行动,一路攻克敌军阵地。战士们逐条街道清剿敌军,占领了军械库、电报局等重要设施。贺龙亲自指挥部队,稳步推进。到了天亮时分,南昌城内的战斗已经基本结束。起义部队成功控制了这座重要城市,为革命事业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这些英勇的将士们用行动向全国人民宣告:中国共产党不会屈服于反动势力,将继续带领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南昌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它却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阶段。贺龙的抉择,体现了一个军人对革命理想的坚守。从率领2万将士到只剩7500人马,这段经历铸就了他的革命意志。南昌城头的枪声,不仅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更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这支英勇的队伍,为后来的革命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